若沒閱讀芬蘭驚豔這本書對芬蘭的記憶謹存於國中的地理裡若沒閱讀這本書對芬蘭的認識依然停留在老舊的照片裡


 


    美麗的Catherrine


如果吳祥輝是書中的文字那麼我想Catherrine便是書中精美準確的照片,有化龍點睛的效果;如果吳祥輝是呆板無味的故事,那麼Catherrine便是故事的背景樂,讓故事的敘述更具張力,讓讀者不至哈欠連連。


Catherrineu在書中有菜市場女王與圖書館大戶的稱號,而我對她的菜市場女王感到興趣。我也喜歡逛菜市場,和她不同是我喜歡菜市場的琳瑯滿目像是一座華麗的迷宮妳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尋獲怎樣的寶藏我也喜歡菜市場的傳統對於六年級的我而言有些傳統已被時間所遺忘例如:碗糕此美味好似只能在菜市場尋獲 (當然有些專賣店也找的到蹤影)更或許菜市場還藏著我童年的一些鄉土記憶吧!


 


    紅葉少棒傳奇


老實說身為土生土長的台東人對紅葉少棒的傳聞從小自是有所聞但畢竟與發生的年代錯身已久遠許多的故事細節大多掩埋在時光的流沙中了


吳祥輝說:紅葉少棒是國際詐欺台灣政府為了世俗的勝利而蹂躪了紅葉小孩的純真的心靈再再說明了台灣教育的失敗


我不懂政治,但是國民教育九年的同窗好友幾乎是原住民朋友,原住民同學的特質:熱情、好酒量、與生俱來的好歌聲,皆是讓我忘不了的地方。


紅葉少棒的勝利,或許真的像作者所說的是以不平等的能力而贏得的,但對於落後地方的孩子而言,這種肯定該是永遠無法想像的吧!


 


我是在鄉下學校讀書的小孩,自是明白那種政府給予學校補助永遠比都市的學校來得晚且對偏遠地區的忽視情況,小學校財務的窘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更何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供養一支球隊需要龐大的費用,學校若沒錢家長會也沒資金贊助,試問何來世俗的勝利之有?


我不贊同吳祥輝說的那句:台灣教育的失敗!」


台灣的教育與國外的教育相比,或許仍有進步的空間,但是回望求學的過程,傻人有傻福的我遇到了許多不求回報的老師,不收補習費、不辭辛勞的撥出自己的時間幫學生複習功課,只希望學生能把書讀好考到一個好學校,雖然我並不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這些種種的記憶讓我更加懂得感恩。


有人說:「上帝為你關上一扇窗後,自會為你開另一扇窗」。 雖然偏遠地區的孩子物質給予遠比不上都市孩子的富裕,但與生俱來樂天惜福的性格總讓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家長從不需擔心孩子會迷失在網路中(因為家中沒電腦),每日相伴的是好山好水的鳥語花香,假日不需去踏青,因為天天都是郊遊日。


 


 


  我喜歡的文句:


馬帝說:「在芬蘭不會有人告訴你要誠信,要誠實,就像不會有人跟你說,想活就必須要呼吸一樣。」


這段話說的真是精準!但是我覺得誠信不只有芬蘭人俱有,我相信絕大部份台灣人也俱有誠信的信念,而且此信念的養成和人種、國家並無直接的關係,我認為是和家庭教育有最深的影響。


人一生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家庭教育卻是最早的起萌。在生活平順時你感受不到其重要性,直到你面對抉擇時,才會突然開始探索心底的訊息並且發現這些觀念早已根深蒂固,或許該這麼說:有些事情你會發現從來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做的事?你卻會如呼吸般自然做出良善的決定,而這就是在還無意識時就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


 


台灣識別需要原創,原創的主題和材料,就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我沒有任何的黨派,但是我願意承認我很台,是個標標準準的台妹。外國的速食再好吃但讓我魂牽夢縈的仍是永遠吃不膩的排骨飯和貢丸湯,外國的海洋與高山再難忘但讓我最感動的風景仍家鄉的那片海洋,外國的名牌再炫麗但讓我願意穿上身的仍是五分埔的戰利品…… 。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或許很喧鬧,政治或許很火爆,交通或許亂得讓人很想尖叫,但我還是深愛這裡,這裡是能讓我有安全感自在呼吸的土地。因為愛這這片土地所以有了原創的力量,將這土地的獨特發揮到最高,而這是生在這片土地的我們該努力的目標。  


 


好小說會讓人的心靈柔軟,看盡人生百態,會讓人更富有同情心。


對我而言閱讀是生活的一部份,而好的書籍不只小說 。我想起Tanya說過的那句話:「只要這本書有一句話值得劃線,那就是一本好書!」而我覺得好的書籍會是生命中陰晦的出口,它會是一對讓靈魂飛翔的翅膀,它會是行走困境中扶持妳的力量,它會是在寒夜裡擁抱妳的溫暖;生命因為曾經疼痛,於是歷經人生起落時,我們學會更加懂得體諒、 原諒、 珍惜並感謝。 


 


沒有想像力的最大悲哀是只知道現實,不會有真性情。


如果現實讓我們感到沉重,那麼想像力就是天使背後的那對翅膀,讓我們在漫漫旅途中仍能輕盈的往前走。


如果現實讓我們疲倦蹣跚,那麼想像力就像是取之不盡的蠻牛飲料,一解疲態並且能夠再接再勵,體力始終處於滿格狀態。


若可以,我願心底永遠住了一個櫻桃小丸子,永遠懶惰、天真、任性、異想天開。


 


台灣原住民儘管社會地位已是台灣最底層的族群,但是,天生好嗓子至今仍無其它族群得以取代。音樂在所有藝術形式中,具有最高的共享性,原住民文化識別的核心價值正在於此:分享。原住民的部落形式、祭典和歌舞,正是這種分享文化的產物。


看完這段文字,我的記憶穿越時空回到小三那年大會舞的練習場上。你是否能想像一個小五的原住民學姐,一人之上上百師生之下,站在司令台上對著整個操場哼唱著原住民的歌曲,那令人讚嘆的肺活量與優美的歌聲,直到此刻仍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你看過原住民的舞蹈嗎? (註一)  若曾實地欣賞過,你一定明白當音樂響起時,每個族人雙手加叉握住的動作,便是作者口中的分享;你若曾實地聆聽過他們的歌聲,你一定能夠明白,他們對這片土地的愛有多深


就是因為這種無可取代的熱情,我開始緩緩的明白,所謂的「台灣識別」該是源起於我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也唯有這樣的熱情才能使得這份信念屹立不搖,且不斷的成長茁壯!


 


 


 



vega芬蘭驚豔的讀書心得: http://tw.myblog.yahoo.com/vegawang-20060123/article?mid=2574&page=1#2590


 


 


 


 


註一:原住民的舞蹈,大多是團體的形式,其舞蹈的排列以圓為主。當音樂響起時,每個人將雙手相互交疊握住,之後身體開始隨著節奏舞動步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瑞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